以此定义,本文针对的是恶意的嫉妒。
至于全球虚拟货币,目前尚未有能取代美元的迹象,但若干国家已开始试水数字货币,它或许最终能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声音呼吁政府干预,发挥最后付款人的作用[34],防止或遏制疫情引发大规模裁员和商业经济衰退。
这些政策结束后,政府的某些干预措施(如维持劳动者的工作或收入,保护企业免于破产)可能将长期存在。尽管其中有很多特殊原因(比如社会资本充足,信任度很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超过平均水平,老龄劳动者成功加入劳动力队伍),但还是能表明人口萎缩并不一定导致经济衰退。少一起新冠病毒感染或死亡病例,公众并不会欢欣庆祝。此外,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增加储蓄来应对冲击,无论是为了防范新危机,还是为了弥补在疫情期间损失的财富。第一,推行无期限量化宽松(即货币融资)的决策不一定要在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时做出,可留待日后,从而隐藏或避免滋生钱长在树上的想法。
由于疫情造成了一段事实上的去增长时期,人们对这场旨在放缓经济增速的运动重燃兴趣。如今,我们面临着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大灾难,衰退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后疫情时代,强劲的消费需求不太可能出现。
这种情境下,感染和死亡病例仍继续存在,但不需要重新制定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力市场全面复苏可能需要数十年,在欧洲和在其他地方一样,人们越来越担心大量企业破产后会出现大规模失业。从因染病员工过多而被迫停止运营的工厂(这类工厂的工作环境往往使得工人之间必须近距离接触,如肉类加工厂),到因感染船员过多而无法正常运行的海军舰船,例子比比皆是。尽管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有效管理着美元及其全球影响网络,但怀疑者强调,美国政府出于地缘政治目的(如惩罚与伊朗或朝鲜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或企业)将美元武器化的意愿,将不可避免地促使美元持有者寻找其他选择。
完善的发展指标应包括哪些要素?第一,GDP本身需要更新,以反映数字经济创造的价值、无偿工作创造的价值,以及某些类型的经济活动可能破坏的价值。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本问题,对未来的就业具有决定性影响。
[3] 历史表明,大流行病往往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复兴的重大机遇。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往往会有波动起伏,并且起伏通常出现在经济形势严峻之际,此时企业收入下降使得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28]这一点明显体现在部分利基市场中消费者所主导的去增长行动,如倡议少吃肉或少坐飞机。除了扶持劳动力市场,政府还采取了其他紧急措施,比如为资不抵债的企业争取喘息时间。
荷兰中央规划局发现,限制措施的实施每延长一个月,经济活动就会产生更高程度的恶化。大范围的失业、大量人口的收入降低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促使预防性储蓄增加。有人提出将GDP增长降至0甚至负值的去增长运动,也获得了一些支持者(至少是在最富有的国家)。随着民主国家日益强大,20世纪30年代,国家统计数据的目标范围扩大到掌握人口的经济福利[20],并提炼为GDP的形式。
经济是否必须先衰退见底,才能以健康的状态强劲复苏?是的,公共卫生的捍卫者如是回答,他们从15世纪开始就是欧洲城市生活的参与者。至于全球虚拟货币,目前尚未有能取代美元的迹象,但若干国家已开始试水数字货币,它或许最终能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
毕竟,如果外国不再信任该国的兑付能力,其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再计入隐性失业,这一比例会更高(例如,因气馁而辞职或不再找工作的人,以及正在寻找全职工作的兼职工作者,均不在官方统计的失业人口之列)。
因此,GDP总量或人均GDP等平均值逐渐无法准确衡量个人生活质量。即便如此,美国一些州重新开放初期的数据显示,人们的支出和工作甚至在封禁前就开始有所下降。截至2020年6月中旬,已有超过135项试验正在进行。2020年5月19日,在出席国会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听证会时,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坦言:经济活动的急剧下降造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因为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颠覆了人们的生活轨迹。封禁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众所周知,但在遏制疫情和预防死亡方面的成果(这是经济重新开放的先决条件)往往鲜为人知。[6]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谦卑,正如国际知名病毒学家彼得·皮奥特所言:我们对新冠病毒了解得越多,就会看到越多问题。
它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政策制定者将大规模推行完全货币化(不通过标准的政府债务来融资)的财政刺激措施。许多国家和外国机构愿意持有美元,将其作为一种保值手段和(贸易)交易工具,这奠定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未来一段时间,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以自动化服务代替面对面互动。如今,我们面临着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大灾难,衰退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正如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亨利·保尔森所说:美元的主导地位始于国内……美国经济必须持续增强全球公信力和信心。由于不确定性如此普遍,决策者和政府官员很难制定正确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相应的经济策略。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以往大流行病中借鉴一些经济层面的教训,以把握未来形势。经济谬论:牺牲生命保增长 在病毒肆虐期间,人们围绕拯救生命还是挽救经济(要生命还是要生计)争论不休。此外,许多城市以及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在考虑各种方案时,既要维持未来的经济活动,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又不能超出地球的生态边界。这也是为什么推迟封禁或提早开放的政策总是诱惑难挡,但多项研究表明,这类政策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诺将这一框架作为后疫情时代公共决策起点的城市。疫情平息不到一年时,法国北部小城圣奥梅尔的纺织工人就多次要求加薪并屡获成功。
中国的人民币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前提是要取消严格的资本管制,让人民币成为市场化货币,而这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发生。鉴于经济增长放缓的高度确定性,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迷恋增长是否仍然有用,并认为盲目追求GDP增长目标没有意义。
这种尝试明确表明,一些货币系统正试图绕开美元的中间作用,逐步实现更高程度的数字化。[4]这与战争的后果正好相反:战争会消灭资本,而大流行病不会——战争会促使实际利率升高,引发更多经济活动,而大流行病会使实际利率降低,使经济活动陷入低迷。
虽然这场灾难无法与以往的重大灾害和经济上的绝对困境相提并论,但有一些显著特征惊人地相似。这种做法显然不可持续,当疫情得到控制、财政救助开始收缩时,政策后果将进一步恶化。在当前关头,很难想象通货膨胀会在近期内升温。有一篇开创性论文研究了历史上主要流行病带来的长期经济后果,其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可能持续40年之久,从而大幅降低实际经济效益。
他们以一战后的德国或二战后的英国为例:1923年德国试图利用通货膨胀减轻国内的战争债务负担,结果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核心在于一个关键的信任问题:持有美元的非美国人相信,美国既会(通过合理管理其经济)保护自身利益,又会(通过合理管理其货币,例如高效、快速地为全球金融体系提供美元流动性)保护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
第二,由于不确定性会继续抑制私人投资并刺激预防性储蓄,各方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利率将保持低位。在本书撰写期间,这三个方面的前景依然不甚明了。
[7]新冠病毒善于伪装成多种症状,干扰医学专家的判断。生产、分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提高效率,催生和改善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创造新就业,带来经济繁荣。
下一篇:“止懒治庸”承诺“不打折”